Hello, Jil

Photography by Yoshio Kato (Down & Shirtsproducts)
Interview by UNIQLO

設計師 Jil Sander,自 1980 年代以來一直為米蘭時裝週撰稿,她的前瞻性設計在國際上取得了成功。 2011年“+J”系列令人遺憾地中止後,於今年再度強勢回歸。

是什麼讓她選擇了時裝設計這條路?她對最新的+J系列的靈感是什麼?

我們專訪了Jill 16個問題,從她的穿衣哲學到日常生活,從她喜愛的事物到工作。

Jil Sander @ Peter Lindbergh

設計師 Jil Sander,自 1980 年代以來一直為米蘭時裝週撰稿,她的前瞻性設計在國際上取得了成功。 2011年“+J”系列令人遺憾地中止後,於今年再度強勢回歸。

是什麼讓她選擇了時裝設計這條路?她對最新的+J系列的靈感是什麼?

我們專訪了Jill 16個問題,從她的穿衣哲學到日常生活,從她喜愛的事物到工作。

Q1:早上起來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甚麼呢? 有每天固定的習慣嗎?

Jil:我的日常習慣非常簡單。我會將窗戶全部打開,然後進行冥想和瑜珈。早上的飲料是用法式壓濾壺沖煮的熱咖啡。

Q2:對您而言,在生活上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是什麼呢?

Jil:我非常喜歡小林一茶的俳句作品集。在我旅行的時候都會隨身攜帶一本由Lewis Mackenzie翻譯的英日雙語對照版。

Q3:德國北部的自然環境與您(或您的設計)之間有哪些關聯呢?

Jil:我是在德國漢堡長大的,當時在街道上可以看到很多戰爭遺留下來的痕跡,因此小時候幾乎感受不到大自然的魅力。但因為漢堡通過水運和波羅的海相互連接,是一個港口城市,相比較威尼斯而言有著更多的溝渠和河流。因此,在我的周圍總是有很多的水。對我而言,對於大自然的最初體驗是不斷變化的天空色彩和天空映在水面的反射景象。長大成人後,我住在離漢堡不遠的田園地區。目光所及都是農場、森林和草原的風光。我從很早的時候就喜歡春意盎然、萬物復甦的景象了。德國北部的風比較強,因此突然到訪的雨雪會使得大自然顏色變化萬千,同時這裡也以美麗的日光為名。純淨的陽光彷彿可以透視所有事物,這樣的光線就成為了我在選擇布料時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僅是幫我選擇顏色,更有助於我分辨布料品質。在這裡的強烈光線下,所有事物都會被真實地反映。我能夠很清楚地看到布料紡織時的細節。通過這種方式,只有品質最高的東西才會被挑選出來。

根據不同部位分別使用了羽絨和機能纖維的Hybrid羽絨外套。拉鍊和鈕釦被隱藏起來,簡約一致的黑色調,寬大的領口和羅緞收邊口袋設計是其最大亮點。廓型袖子營造出女性獨一無二的魅力。
女裝 Hybrid羽絨外套 (+J)

Q7:在克雷費爾德纖維專門學校就讀期間,包豪斯哲學如何影響了您的思維方式?

Jil:很多學習過包豪斯的教師和學生,後來都在克雷費爾德從事教學、建築設計以及為纖維專門學校提供各種設計作品。Mies van der Rohe也為克雷費爾德的絲綢產業貢獻了數個雄偉的建築設計作品。在我就讀於纖維專門學校的時候,包豪斯的思維方式仍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我自然也受到了包豪斯建築理念的影響。去掉設計樣式中多餘的部分,希望追求一種不斷打磨出的純粹形態,這種設計上的直覺也深受包豪斯哲學影響。

Q8:您是在何種情況下,開始想從事時尚工作呢?

Jil:最初的時候,我在德國一家時尚雜誌擔任編輯。主要負責籌備和監督雜誌的攝影工作。在拍攝過程中經常遭遇不順。為了讓拍攝內容的服裝變得更好,我開始聯絡服裝工廠,並給予關於設計方面的各種提案。這樣的做法持續了一段時間後,我收到了來自一家生產高科技布料的大公司的服裝設計邀請。最終讓我認識到,比起拍攝沒那麼符合自己喜好的既有款式,不如自己設計的服裝帶來更高的滿足感。

Q10:對您而言,「黑色」意味著什麼呢?

Jil:剛才我談到了德國北部的光線,大部分黑色布料的衣服在那種強光照射下都會失真。正因如此,我所追求的黑色為「兩倍黑」。這種黑色,是一種在與白色對比時毫不遜色,還能形成強烈對比的效果。

看似簡單,但衣領下的隱藏式鈕釦設計、同色的反拼接式衣身、胸口袋底部的加固襯料以及衣服左下襬處的+J LOGO,每一個細節都是設計亮點。由於背面略長於前身布料,打造出立體蓬鬆感的優雅輪廓。
SUPIMA COTTON寬版襯衫 (+J)

Q11:您所設計的西服在剪裁和貼合度等細節方面的處理上都十分嚴謹。在設計方面您是否有一些個人原則呢?

Jil:我不採用設計繪圖的方式,而是在模特兒身體上反覆試穿進行設計,因此我非常注重每一個細節,尤其是整體剪裁的立體感。在反覆試穿的過程中會誕生一些新的樣式形態和比例。對我而言,最好的工具就是自己的眼睛。通過眼睛,我能夠觀察到哪裡出現偏差,哪裡設計有點過時。甚至,我還能看清整件衣服活力來源,與穿上身那種新鮮感迸發的瞬間。同時,我時常將客人的各種需求記在心裡。每一個人的體形、身高、體格因人而異。因此我會嘗試各種組合,盡量按照能夠符合多數人需求的情況下去設計。

Q12:在+J聯名系列上,UNIQLO的服裝製造體系和您的創作之間是怎樣聯繫起來的呢?

Jil:UNIQLO 在服裝生產上擁有非常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在生產方面,UNIQLO能夠實現無限的可能,並讓人展現充分想像力。這個體系中還包含了暢通的物流系統、日本文化的融合與掌握細節的高技術工藝。

Q9:可否談談最新的+J聯名系列,在這次的設計上是什麼樣的概念呢?

Jil:我並不是一個純粹依靠想像、靈感或情緒板工作的人。我創作的基礎來自於實際試穿和服裝材質的實驗。將幾個設計方向不斷進行取捨或添加,由此推進工作。正如之前的描述,我的眼睛能夠捕捉那些設計過程中產生的輪廓。

Q14:與2009年首次推出+J聯名系列時相比,您的心境是否有什麼變化呢?

Jil:我感覺所有事情都發生了變化,也包括時尚潮流本身。人們逐漸厭倦了那些只會讓人遙想過去的款式。無論是衣服材質或生產技術都有了進步。為了適應新的布料,就必須要有新的處理手法、剪裁和樣式。我的設計既要反映出整體時代感,同時也需體現當代的精緻性。我在這次創作中能清晰地感受到當下社會的吸引力、緊張與和諧氛圍。

Q15:您也將設計庭園作為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不僅在衣服的設計方面,通過空間設計您又獲得了怎樣的啟發呢?

Jil: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兩者之間並無差異。這是因為我經常用建築家的思維模式來思考問題。我所追求的是在3D空間上充滿活力的可能性。我在鄉間修建了一個英式庭園,同時也是英國偉大園藝設計師Gertrude Jekyll的粉絲。她活躍於美術工藝運動時期,其親切感十足的庭園設計風格完全不同於讓人感覺緊張的古典英式庭園風格。我所設計的庭園具備上述兩種風格的元素,包括大面積的景觀、被包圍的花壇、玫瑰花叢、家庭菜園、冥想式的空白地帶等。Gertrude曾經寫過這樣一句話:「庭院是偉大的教師。庭院教我們耐心觀察,教我們勤儉,最重要的是,教會我們什麼才是毫無保留地信任。」

Q16:您所尊敬的人有哪些呢?

Jil:我內心非常尊敬義大利的建築家和舞台美術家 Lorenzo “Renzo” Mongiardino,令人遺憾的是,他已經於1998年去世了。我漢堡的家室內設計全都是委託給他,而在他設計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他與現代主義運動逆行,運用職人技藝方面的廣泛知識,創立了獨有的歷史主義風格,持續追求不被時代精神(Zeitgeist)所左右的思想。Lorenzo先生說服我不要執著於自我的想法,而用像文藝復興的方式去思考。他是一位真正跟隨自我靈感的大師,一步一步地發展室內設計,並實踐許多極具創意的手法。他首先將17世紀位於威尼斯的文藝復興風格劇院的木刻浮雕藝術品做為我家的裝飾,其動機來源於童話主題。然後,以此為核心展開了全部的設計。我漸漸地感受到Lorenzo先生的熱情,並對他的豐富歷史知識和大膽嘗試感到敬佩。他教會我在思考歷史時,要仔細地觀察並閱讀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成就所包含的涵義,這樣才能夠從每個時代中學習到最真實的本質。而這樣的本質往往能夠跨越時代長存。

Q17:可以分享讓您深受感動的書嗎?

Jil:我很喜歡Dostojewski、Nabokov、Tolstoi、Tschechow,Gogol與Achmatowa等俄羅斯作家的文學著作。

Q19:隨著科技不斷進化和社群平台的出現,時尚產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您認為好的與不好的面相分別為何呢?

Jil:今日的社會中充滿著網路購物、部落格和Instagram等平台,而社群媒體在現代時尚產業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時尚產業的確借助網路,以不同的方式實現了復甦。但我覺得,網路上應該有更多中肯的評論能探討,甚麼是譁眾取寵的浮誇設計與甚麼是真實能讓人看起來更好的設計。

Q20:對於未來您沒有特別想要的材質呢?

Jil:對環境與地球友善的天然或複合型材質。

Q21:為了更美好的未來,您認為服裝應當具備怎樣的態度?

Jil:重要的是結實且耐用, 並且能支持穿著者的日常生活。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衣服必須能夠賦予穿著它的人們生活所需的活力和自信。

Jil Sander | 吉爾・桑達
時尚設計師
出生於德國,職業起步於一家女性時尚雜誌的編輯。在1968年創立了自己同名品牌 JIL SANDER。80年代開始參加米蘭時裝週,她超時代的設計取得了國際上認可。目前,雖然退出了同名品牌經營,然而在時尚界已擁有了非凡影響力。由於她對社會的卓越貢獻,於1995年被授予象征著德國最高榮譽的「聯邦十字勳章」。2009年與UNIQLO一同以「Open the Future」為概念發表了+J聯名系列,開啟了嶄新服裝的可能性。2011年“+J”系列令人遺憾地中止後,於今年再度強勢回歸。
分享這篇文章